南行记里的民生
北风倡晚
对于艾芜,我是陌生的紧;然而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,我自以为是熟悉的。但在看了艾芜的《南行记》之后,我不会再这样想了。书看得越多,越觉得自己井底之蛙。
通常说的《南行记》是作家艾芜的小说集。我看的是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”丛书的汇编---艾芜代表作的文集《南行记》,主要有他的短篇小说《人生哲学的一课》、《山峡中》、《乡下人》,中长篇小说《丰饶的原野》、《芭蕉谷》、《一个女人的悲剧》;散文《香港之一夜》、《走夷方》、《马来旅感》等。
整本书看下来,最有印象的是《山峡中》的“野猫子”和“我”。荒山野岭,大江奔流,读书人,流浪者,破庙,黑夜,兵,贼;骗钱、偷盗;沉江、人性。小说简洁、暗快(不是明快),人物语言个性明显;仿佛电影一般的小说。依稀记得这篇小说拍成了电影,但忘了片名。
《芭蕉谷》中的“姜姓女人”,从被迫离乡背井,到历经沧桑,在缅甸的荒林中挣扎讨生活;曾经的四个丈夫的结局映射了孤身女子的生存环境的恶劣;结尾的缅甸人和英国人收捕女人一节,令人恻然;也约略可见殖民者的足迹之远。国家贫穷之时,边民在边境筚路蓝缕,但所有的一切却是浮萍。
《丰饶的原野》是一部长篇小说,但却找不到一个明晰的主人公,只有主人公群,一群雇农:刘老九、赵长生、汪四麻子、邵安娃;几个女性:“锯子”、汪四嫂、陈家老板娘、汪二娘……故事很平缓,人物很普通,却在丰饶的原野演绎着原生态的旧中国乡村:地主凶恶,但还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劳作;雇农有相对的自由和话语权,但改变不了他的赤贫的生活状态;团防,只是有钱人的工具。说句不敬的话,这样的小说放到现在,可能没有发表的地方,写作技巧和故事都不出彩。
20091015
评论